2013年中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
2014-01-24 16:31:05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四)“產學研用”密切結合,設計制造技術取得突破
2013年,一批國家重點高技術船舶(海工)科技項目通過驗收。超大型集裝箱船研制項目突破了船型總體設計、水動力性能綜合優化、結構分析和設計、動力系統優化設計、集裝箱堆放和系固、貨艙通風(產品庫 求購 供應)、建造工藝等關鍵技術;超大型油船(VLCC)研制突破了少壓載水(產品庫 求購 供應)船舶線型設計、階梯型壓載艙布置、新型底部斜升結構設計等關鍵技術;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科研項目在設計關鍵技術(總體方案、結構設計、系統集成、三維仿真、柔性構件等)、數字分析技術(穩性技術、動力定位、強度計算、疲勞壽命、耐撞性分析、構件渦振等)、模型試驗技術(錨泊定位、動力定位、風洞模型等)、平臺總裝制造技術(精度控制、系統安裝、專業模塊制造、整體提升合攏、無余量建造、動力推進水下安裝等)、專用焊接(產品庫 求購 供應)技術(焊接規范標準、高強度鋼焊接工藝、殘余應力控制、高壓管線焊接等)等方面均取得進步和突破。這有力地支持了先進產品開發,縮短了建造周期,提高了建造質量,取得了明顯效益。
(五)海洋保障能力提升,海洋開發裝備能力增強
為滿足日趨復雜的周邊海域的行政執法工作要求,適應海上維權執法及調配使用需要,保障我國漁民的海上作業安全,我國船舶企業成功交付了“海監01”號、“海巡5001”號等新型執法船,并承接了多艘5000噸級、3000噸級大型海監船及3000噸級漁政船(船型 船廠 買賣)訂單;完工多型挖泥船(船型 船廠 買賣)、海洋救助船(船型 船廠 買賣)、打撈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使得我國海事部門的航海保障能力及海上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得到提高。
海洋科學考察裝備進一步得到加強,“蛟龍”號載人深潛器2013年開展首次試驗性應用,首載科學家完成3個航段21次下潛,取得豐碩科考成果;深海移動工作站“龍宮”完成總裝和首次水池試驗,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深海探測和科研能力;“遠望5”號遠洋航天測量船(船型 船廠 買賣)海上測控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自動交會,“遠望6”號成功完成嫦娥三號登月測控任務,為我國航天測控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六)重視配套設備研發,本土化率有望逐步提高
國內首臺最大功率電控智能型低速柴油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10S90ME-C9.2型機、首臺“綠色”極長沖程電控智能型低速柴油機7G80ME-C9.2型機、首臺自主品牌6CS21/32高中速柴油機、萬噸級海監船動力系統、低壓690伏(2×1000千瓦)和中壓3300伏(2×3000千瓦)國產化電力推進系統(產品庫 求購 供應)、首臺2兆瓦高溫超導電機、技術先進的碟式分離機、燃(滑)油供應系統、水封式焚燒處理系統、自升式平臺升降裝置、HDP3動力定位系統、大型平臺吊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壓載水處理系統、新一代綜合船橋系統(IBS)、電子海圖(產品庫 求購 供應)顯示與信息系統、船舶操舵儀等一批新產品研制成功,實現產業化或完成樣機試制,我國船舶和海工裝備配套設備本土化率有望逐步提高。
(七)推進企業重組調整,資源整合邁出新的步伐
貫徹《實施方案》調整優化船舶產業生產力布局的精神,一些企業集團、主要造船地區積極開展資源整合,優化產業布局。中船集團全面啟動內部資源優化工作,14個造修船企業初步整合為8個;整合動力板塊,成立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組建中船動力有限公司;調整九江地區“四廠一所”資源,改制組建中船九江工業有限公司;整合相關單位,夯實信息與控制板塊、成套物流產業發展平臺等,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江蘇省造船業圍繞“高端發展、品牌發展、多元發展”,根據地區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優化產業布局,推進海工裝備、遠洋造船、配套示范等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嚴格執行行業規范,逐步淘汰落后產能;鼓勵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落后企業、經營困難企業、資源閑置企業進行兼并重組,鼓勵船企結成戰略聯盟等工作正在積極開展。
(八)金融支持船舶工業,兩大集團募資取得成功
2013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及各有關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重視市場研究、加強企業調查,對符合評估要求的國有集團和民營骨干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據不完全統計,金融機構與船舶企業簽訂授信協議2000多億元,與境外船東簽訂買方信貸近50億美元,通過融資租賃形式支持船舶出口,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船舶建造、承接合同和轉型升級。
2013年,兩大船舶集團創新融資方式,在資本市場募資、發行債券取得成功。中船集團在香港完成8億美元債券發行,成為我國第一家在境外發行3年期美元債券的軍工企業集團;中船重工集團公司整合軍工資源上市,募資80多億元,有力地支持了軍工船企的發展。